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36篇
安全科学   15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403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 phenanthrene-degrading bacterium, 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 EPA505 was used to construct two fluorescence-based reporter strains. Strain D harboring gfp gene was constructed to generate green fluorescence when the strain started to biodegrade phenanthrene. Strain S possessing gef gene was designed to die once phenanthrene biodegradation was initiated and thus to lose green fluorescence when visualized by a live/dead cell staining.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followed by imag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generated by strain D increased and the intensity by strain S decreased linearly at the phenanthrene concentration of up to 200 mg/L. Such quantitativ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n strain D (i.e., from 1 to 11.90 ± 0.72) and strain S (from 1 to 0.40 ± 0.07) were also evident in the presence of Ottawa sand spiked with the phenanthrene up to 1000 mg/kg.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 reporter strains in quantitatively determining biodegradable or toxic phenanthren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2.
为了建立"环境因素归一化"的苏通大桥主梁损伤预警方法,本文对苏通大桥主梁240天的小波包能量谱与温度实测数据进行了季节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苏通大桥主梁的小波包能量谱与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其特征频带能量比的日平均值,随着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可以发生平均约200%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6次多项式模型对小波包能量谱—温度进行了统计建模,并采用均值控制图法对特征频带能量比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温度的季节变化对斜拉桥实测小波包能量谱的影响,较好地识别出结构损伤引起的特征频带能量比10%的异常变化,适合于苏通大桥主梁的实时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83.
基于应变模态差的海洋平台构件的损伤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具有一定损伤的导管式海洋平台钢管梁来说,实验模态分析得到的位移模态和固有频率难以有效的反应结构损伤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对早期的轻微损伤。为了提高损伤识别的效率和效果,根据海洋平台钢管梁架的受力特点,由节点位移模态推到出节点应变模态。然后利用损伤前后的应变模态差作为损伤识别的指标。将这个指标用在海洋平台钢梁构件焊缝和跨中单元的损伤识别上。通过建立钢管梁焊缝损伤的ANSYS模型,进行数据模拟分析,该方法能够在低阶模态条件下,有效的识别早期的轻微损伤。  相似文献   
84.
邀山阁是一座4层砖石结构楼阁,目前西北角墙体倾斜严重且墙体、石柱存在竖向裂缝。基于保护邀山阁的需要,应用等效体积单元(RVE)进行墙体的有限元分析,通过调整弹性模量和优化有限元模型来模拟砌体带裂缝时的工作状态;在应力值及其变化值比较大的关键部位选取了26个控制点,进行应力包络分析;在合理的安全系数和游客荷载最不利工况下,得到了邀山阁游客的合理控制数量。本研究将有益于古建筑的长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5.
西安市大气和水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经济价值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损害的经济价值评价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VPLL潜在寿命损失年法、VSL统计生命价值法、WTP支付意愿法对西安市1996—2003年的大气和水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3年。西安市大气和水污染健康损失年平均为228792万-434237万元,占GDP的3.69%-7%。对居民健康有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86.
87.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修政  徐世芳 《灾害学》2000,15(4):55-60
对近年来美、日等国的高架道路和高架桥梁所遭受到的地震破坏以及破坏原因进行了概述,对其在高架路桥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所要取的抗震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8.
环境损害赔偿之关键前提:因果关系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随之引发的环境损害问题越发严重。然而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大多数损害得不到赔偿。因果关系判定,作为环境损害赔偿的关键前提,正是我国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以科学严谨的角度,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程序;而后,为了避免由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而导致该程序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本文对国外先进的因果关系判定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建立了判定程序和判定原则相结合的因果关系判定体系,该体系旨在帮助遇到"瓶颈"的判定程序能够按照体系中的判定原则以一种"迂回"的方式继续进行。本文所构建因果关系判定体系,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和时效性,避免了因果关系判定这一关键环节陷入无休止的考证和证明之中,对环境损害赔偿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技术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89.
90.
A field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outh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in an industrial area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Huelva city, SW Spain, and in a natural area (Do?ana National Park) for comparison, to estimate the genetic risk induc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wild mice. Genotoxic effects in a sentinel organism, the Algerian mice (Mus spretus) free living in the industrial area were compared with animals of the same species living in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 The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or Comet assay, was performed as a genotoxicity test in peripheral blood of mice. Our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mice free living in the contaminated area bear a high burden of genetic damage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individual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ssessing of genotoxicity levels by the Comet assay in wild mice can be used as a valuable test in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